Wednesday, 31 December 2014

2014以戲服人大集合

今年我所介紹的電影裏面的人物,  遑論是謙謙君子, 還是販夫走卒, 都要面對命運裏種種荒謬的困局。 也許, 人們拼命的背後,只是為了追尋自身存在的意義。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d. George Cukor)







雌雄大盗 (Bonnie And Clyde, d. Arthur Penn)







大菩薩嶺 (The Sword of Doom, d.  Kihachi Okamoto 岡本喜八)








奪寶群英 (Le Cercle Rouge, d.  Jean-Pierre Melville)

http://www.emockedlaw.blogspot.hk/2014/04/le-cercle-rouge.html







黒澤明自傳








Orson Welles





流芳頌 (Ikiru, d.  Akira Kurosawa 黑澤明)






驢子巴特薩 (Au Hasard Balthazar, d. Robert Bresson)







砂之女 (Woman In The Dunes, d. Hiroshi Teshigahara 勅使河原宏)





沙漠梟雄 (Lawrence of Arabia, d. David Lean)





See you in 2015!

by Ed Law
31/12/2014



Monday, 22 September 2014

沙漠梟雄 (Lawrence of Arabia)



在寂寥的荒漠中 ,有多少人能構想到一個個雄圖偉略? 歷史上確有一人做得到 他就是著名英國軍官T.E. Lawrence 不過, 更多人會稱呼他為'Lawrence of Arabia' 而他就是今次我介紹的電影-‘沙漠梟雄’ Lawrence of Arabia)的主人翁了!


'沙漠梟雄'是著名英國導演David Lean1962年拍攝的史詩式電影。 故事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T.E. Lawrence在阿拉伯的經歷, 亦對他極具爭議性的性格有很深刻的描寫。 Sir David拍過多部著名 作品, 例如桂河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齊瓦哥醫生(Dr. Zhivago) 等。 ‘沙漠梟雄’勇奪多項金像獎之餘, 亦影響了Steven Spielberg, George Lucas, Martin Scorsese, John Milius, 吴宇森等多位著名導演!




故事大致上講述Lawrence在阿拉伯的經歷, 但電影裏當然有不少虛構的情節。 Lawrence (Peter O'Toole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一位英國軍官, 以博學多才見稱。 他奉命到阿拉伯, 協助英國的盟友Prince Faisal (Alec Guinness )  去評估他們和突厥人的一場戰事。  甫到達那裏, Lawrence的助手便被阿拉伯人Sherif Ali殺掉, 因為助手在一個井中喝水, 冒犯了阿拉伯人。 Lawrence的上級告誡他不要多管閒事, Lawrence一於少理, 對着王子時都暢所欲言, FaisalLawrence的才華亦予以賞識。 Lawrence 更提議攻擊沿海的Aqaba, 但這可是一個極其艱巨的任務! 他們决定以陸路去進擊, Lawrence亦成功游說Howeitat部族去協助他們。 可惜, 部隊中的一位成員Gasim原來與那部族有血海深仇, 他竟然殺掉族裏的敵人。 在情義難全之下, Lawrence為表公正, 唯有殺掉Gasim 不久, 整隊人馬成功搶佔了Aqaba, Lawrence更升级成為了司令。 然後, 他更用游擊戰術去攻擊突厥人。 可惜, 他最終在Daraa市初嘗失敗, 慘被敵人俘虜。 Lawrence獲釋後變得意志消沉, 後來General Allenby成功說服他去攻擊Damascus, 於是招兵買馬。 當大軍看到突厥人大肆屠戮農村時, Lawrence大呼'No Prisoners!', 大軍便把突厥人殺至片甲不留。 Lawrence 又再次打勝仗,  但他亦首次洞察到自已的陰暗面! 原本這些阿拉伯部隊是可以爭取自由的, 但因為他們無法達成合作的共識, 所以最終全都降服於英國。 Lawrence再被升職, 但由於他在阿拉伯已沒有任何利用價值, 所以便被送回老家。 落寞的Lawrence登上了車子, 絕塵而去...








史詩式電影(Epic)一向大行其道, David Lean的電影可以別樹一幟, 主要是因為他的作品都能夠寫實地刻劃人性。 事實上, Sir David很多的角色都有很重的悲劇感, 這是因為他受到了大國民(Citizen Kane)的啟發。 在我看來, Lawrence其實算是一個很'Wellesian'的人物: 他足智多謀, 而且拼勁能幹, 但或許因為自尊心過盛, 最後落得要投閒置散的下場。 他在阿拉伯時事事都會盡心盡力, 不過在種種遭遇下, 他加深了對自己的認知, 而有很多是他沒有膽量面對的。 例如片中一場殺戮後, Lawrence驚訝地看着手中那沾滿鲜血的匕首, 仿如在血泊中看到了自己猙獰的面目。 他想不到自己的一道命令, 可以令這麼多人傷亡。  又如他為了顯示公正, 要殺掉不團結的Gasim, 和在另一幕被逼槍殺已經負傷的同僚, 這些情況確實都是道德困局。 這亦令我想起了在流寇誌(The Wild Bunch, 1969), 強盗首領Pike Bishop被逼了結臉部中彈的拍擋的性命。 儘管他苦苦哀求, Pike還是要痛下毒手, 因為這樣才可令團隊'stick together'! 在戰爭和各種衝突發生時, 這類道德困局根本是無法避免! Lawrence不是一個壞心腸的人, 他如此拼命只是為達到自我實現的效果。 但在他最擅長的一方面 軍事,他亦顯露了埋下來的陰暗面。 另外, 他與阿拉伯同僚建立起來的友情, 令他在公務和私情上都難以取捨。 粗枝大葉的Lawrence就是摸不通透那細腻的政治關係和種族歷史上的各種枝節。 這使我更為明白為何吴宇森先生這麼喜歡‘沙漠梟雄’這齣電影, 因為他很多作品的主題都與沙漠梟雄十分近同。 吴導的電影啟示了我們, 道德問題往往都不是單純的二分法, 而且人們很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的。 吴先生片中的殺手, 警察, 幫會人物, 以至普通人, 都要面對各種難以取捨的道德困局(moral dilemma), 然後才更加了解自身的性格。沙漠梟雄’的最後一幕, Lawrence乘着車子離去, 車頭玻璃十分模糊, 所以觀眾無法看清楚他的最後一面。 這是代表Lawrence已經變成了另一個人, 還是我們從來無辦法去摸通這個人的複雜性情呢? 這個問題, 相信連迷惘的Lawrence也沒有定案。 Sir David利用了Lawrence的眼光, 顯露出了人性最真實的一面!









David Lean曾經說過:

'I think people remember pictures not dialogue. That's why I like pictures.'

'沙漠梟雄', Sir David把這個想法發揮得淋漓盡致! 為了令廣闊的沙漠顯得毫無邊際, 他用了Super Panavision 70 (aspect ratio 2:20:1)攝影技巧。 這一種攝影方法利用70mm菲林去拍攝(一般電影是用35mm菲林), 所以能夠攝到更寬闊的角度, 和達致更高解像度的效果。 本片的攝影風格是受到约翰福特搜索者(The Searchers)所啟發的, 所以拍得出沙地的浩瀚! 而我十分欣賞的一幕, 便是當大軍準備進城攻擊Aqaba那一場戲, 因為這一幕同時顯現了''''的美態。 這一幕運用了一個long take的手法, 在遙遠處我們可見大隊人馬蜂擁進城, 穿越大街小巷。 由於鏡頭只是很緩慢地向右移動, 所以更加顯出萬馬奔騰時的速度。  在鏡頭近方的城牆上放了一尊大砲, 也是朝向海邊。 這個静態的影像维持了數秒鐘, 與進擊着的軍隊相映成趣。 大砲仿如一個mise-en-scene, 展現整個軍隊的士氣高昂, 向着同一目標進發。 Sir David構想各個偉大場面時的心思, 可見他對電影藝術是多麽熱情!







by Ed Law
22/09/2014

以戲服人 Film Analysis - 32

Sunday, 24 August 2014

砂之女 (Woman In The Dunes)



'砂之女'五十周年紀念


你為活而拼命, 還是為拼命而活?! 是否一定要答到這個問題, 你才可以理解到生命的真諦? 今次我介紹勅使河原宏(Hiroshi Teshigahara)的著名電影'砂之女' (Woman In The Dunes, 1964), 希望能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示!


'砂之女'是勅使河原宏的著名電影, 改編自作家安部公房的作品。 兩人的作品都喜歡探索存在主義的課題, 而且敕使河原的拍攝手法極具歐陸風格, 所以當時在歐洲十分受歡迎, 揚威康城影展之餘, 亦獲得奥斯卡提名! 此片明顯受到加繆(Albert Camus)'The Myth of Sisyphus'所啟發, 所以在談‘砂之女’前, 我先談談Sisyphus的故事。 你會發現, 兩者是極其相似的。



其實Sisyphus是希臘神話裏的一個人物。 他因為說話得罪了天上的神, 神便想出了一個極具‘創意’的方法去懲罰他。 神命令Sisyphus每一天要把一塊沉重的圓石推上山坡, 到頂點時, 石頭便會跌回地上, 他又要重新把重石推上山。 每天重覆這個動作, 直到永遠。 在‘砂之女’裏, 男主角仁木順平亦是要面對類似的困境。





順平在東京有一教職, 他亦是一位業餘的昆蟲專家。 他隻身到了一個沿海的小鄉村去搜集一種甲蟲, 而那裏都是被沙所覆蓋了的。 順平在途中感到疲累, 躺下發起白日夢上來。 結果, 回東京的最後一班巴士走了, 村民便提議他到一位女子(下稱沙之女)的家中暫住。 沙之女獨自住在小屋裏, 看似無親無故。 第二天早上, 順平整裝待發。 由於屋子所處是低於地平面的, 所以他要向上爬才能離開。 可惜沙泥鬆散, 加上突如其來的沙塵暴, 順平不幸被困。 這時, 沙之女終於向順平道出殘酷的現實: 其實她是誘拐了順平, 因為她需要男人的幫忙。  她說自己和村民有一個交易, 就是每一晚都要去剷沙, 然後把沙子交予村民, 以换取生活所需的物資。 諷刺的是,到了第二天早上, 沙塵必然又會從天而降, 那代表整個剷沙的行動將會是永無了期! 順平起初還不相信, 村民果然因為他倆沒有送上沙子而拒絕發放物資, 兩人缺水時的慘狀可想而知。 順平亦試圖多次逃走, 但因為他不了解附近的地理, 所以多次都迷失在荒漠, 需要村民營救, 帶回沙之女的家中。 漸漸, 他開始明白到無論自己如何盡力, 都無法逃離這個荒謬(absurd)的困局; 他亦開始諒解沙之女的處境, 對她的態度有所轉變。 他試圖用桶子做了一個捕捉烏鴉的陷阱, 杷字條繫在雀鳥的身 上, 以‘飛鴿傳書’的方法把求救的信息送出去。 有一天, 他檢查桶子時, 驚覺桶子裏儲滿了水。 己經好一段時間沒有下過雨, 水份從何而來呢? 順平推論這是毛細管效應(capillary effect), 於是他便有了一個正面的新目標: 改良這個水泵的装置, 希望可以吸收到更多的水份, 那他就可以為大家解决缺水的問題了。 而且順平討好了村民, 他們终於願意給予順平一個機會, 去看一看村落旁邊的大海。 他沿着梯子爬了上去, 自由指日可待。 但, 他已經作出了决定: 以後都會留在這裏...







'砂之女'是一部經典的藝術電影。 勅使河原宏棄用了很多主流的攝影手法, 所以片中很多場面都運用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攝影角度, 頗值得細味。 但‘砂之女’最令人着迷之處, 應該是故事背後深厚的意義。 順平的遭遇像Sisyphus的一樣, 都是十分荒謬(absurd), 而且看來更是毫無意義。 電影開始時, 導演運用了long take的手 , 我們一直跟隨着順平在一望無際的沙地上漫步。 場面只有‘沙’和‘人’兩個元素, 似在比喻順平的旅程是漫無目的, 而且長久亦不會完結。 在鏡頭的安排下, 觀眾亦看到順平在向上微微傾斜的沙地行走, 這與Sisyphus的情況亦大為相似。 順平初遇沙之女時, 他們談論到關於在沙漠裏遇到的昆蟲, 言談之間可見兩人截然不同的人生哲學。 順平的看法着重理性分析, 他多次質疑沙之女那富想像力的描述不合情理。 但在片中沙之女一直都是用這種方式去思索世事。 在得知被困後, 順平企圖以理性去解决困局。 起初他用因果關係去盼望自己終會得救(‘人們看不到我回來, 便知道我失了踪’), 然後又企圖想辦法去解决缺水的難題, 希望這樣便可以不和村民交易, 脱離這個無法破解的困局。 不過, 順平最终體會到, 他來這個村落的原因, 正正就是要逃避城市裏的各種制肘。 在他發着白日夢時, 他不斷追問自己, 究竟是什麼决定他的自我身份呢? 是他的職位, 薪金, 護照號碼, 律法, 還是一些真正能令自己引以為傲的事? 這, 就是順平整個處境背後的諷刺。 沙代表着那變幻莫測 的命運: 静時, 它看似微不足道; 動時, 它可以把整個村落吞噬。 你不能逃避它,  只可以面對它。 世事的荒謬, 顯現在沙之女的身上。 戲中一個很具創意的過鏡, 就是由不平坦的沙漠過鏡至沙之女的身軀。 這個association像在暗示兩者本就是一體。 沙之女說:沙子不會走掉’。 殘酷的現實, 不會在一時三刻消失, 唯一可以 破解的方法, 就是要改變態度。 正如加繆所言, Sisyphus體會到自己'與石共舞'的現狀是無法改變時, 他作出了態度的改變, 才算是真正地擁抱生命。 當順平還 未能完全接受現實時, 他整理自己的昆蟲標本, 以圖分散注意力。 故事的轉捩點, 便是當天氣轉冷時, 沙之女點火取暖, 順平把昆蟲標本和盒子丢進火焰裏。 這代表他已經體會到無論自己如何盡力, 都沒法子去改變這個殘酷的現狀。 他要改變對此事的看法, 才有生存下去的意義。 及後, 他意外發現自己成功地做了一個水井, 使自己有了自我實現的動機。 即使他所處的狀況將會更加荒謬絕倫, 他也有了生存下去的勇氣。 在結局時他决定不再回家, 但這亦是他懂得擁抱生命的最佳明證!



體會到‘砂之女’背後的深刻哲理,  你就會發現我在開頭問的問題, 根本是毫無意義!


by Ed Law
24/08/2014


以戲服人 Film Analysis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