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2 June 2013

七俠四義 (上)



小時候你有看過那關於西部牛仔的香煙廣告嗎? 相信你一定會記得那首慷慨激昂的主題曲。  沒錯, 那就是Elmer Bernstein為電影'七俠蕩寇誌' (The Magnificent Seven)所創作的主題音樂。 '七俠蕩寇誌'就是改編自我今天要談的電影 - 黑澤明的'七俠四義'

七俠四義 (Seven Samurai, 1954)相信是電影史上最著名的日本電影之一。 很多重要的導演都深受這部經典的影響, 例如佐治魯卡斯 (George Lucas), 吳宇森, 杜琪峰, 森畢京柏 (Sam Peckinpah) 森畢京柏曾經說過 "I want to be able to make westerns like Akira Kurosawa makes westerns." 在我談'流寇誌' (The Wild Bunch, 1969)我們可以再比較一下他有多成功。  在某程度上, 梅維爾 (Jean-Pierre Melville)的電影 (例如獨行殺手 La Samourai)都是受這種武士道的精神所啟發的。 如我所言, John Sturges亦把'七俠四義'重拍成西部片'七俠蕩寇誌'( The Magnificent Seven, 1960) , 由獨具魅力的尤伯連納 Yul Brynner)主演。

對於我們這些看慣如Inception般複雜情節的影迷來說 , 七俠四義的故事 ,何其簡單。 在日本的戰國時代 Gengoku Jidai),  一條貧苦的村落經常被一群強盜所搶掠 村民便向長老請教。 長老的提議 - Find hungry samurai' . 但武士又怎會有空理會他們呢 ? 長老的意思, 是叫村民們去找一些浪人(Ronin) 來保護他們 幾位村民在市集看到一位鋤強扶弱的老武士 , 他的名字叫勘兵衛 (Kambei, 由志村喬飾演)。 一位叫勝四郎的年輕人也看見勘兵衛的壯舉 , 便立刻上前向他拜師。 勘兵衛拒絕了, 但說'跟你做個 Friend' 倒是可以的。 勘兵衛答允了幫助村民, 他亦再找來四個浪人。 那第七人呢? 他就是菊千代 Kikuchiyo, 三船敏郎飾演) 菊千代不是武士出身, 眾人最初亦不接受他。 但他窮追不捨, 誓要融入這個武士圈子裏。




眾人進入村落 但農民們都冷待他們。  菊千代便故意敲響警號, 令村民以為壞人來了, 哀求武士去保護他們。 就這樣, 農民才開始信任七武士, 而菊千代亦為其他武士所接受。  武士和村民一起合作, 準備對付強盜。  最後 ,上演了一場經典的正邪大戰, 強盜全被殲滅 可惜有幾位武士不幸犧牲。 苟存的三位武士, 最後還是得不到村民的接納。  或者, 武士已為‘夕陽工業’, 再沒有人敬重他們了。 三人只有懷緬已離開他們的四名戰友。 這不要緊 三位武士, 加上山坡上插著的四把武士刀, 七武士的故事就永遠的留在萬千影迷的心中了...


這個簡單的故事點子, 啟發了後世不知多少的電影 就是找來一群人, 然後一起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標。 一些明顯的例子 就例如有Robert Aldrich '十二金剛'(The Dirty Dozen, 1967)和杜琪峰的鎗火 (1999) ' , 找幾個人來幫我們吧!' 就變成一個重要的電影橋段了。

'七俠四義'為很多導演推崇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黑澤明運用了很多創新的電影技巧。  比較多人知道的, 就是'七俠四義'是第一部運用慢鏡頭 (slow motion)去描繪動作場面的電影。 那一幕就是決鬥時一人中刀倒地那一刻了。 雖然有很多人偏向認為慢鏡頭是由Arthur Penn的‘雌雄大盗’ Bonnie And Clyde, 1967)或森畢京柏的'流寇誌' (The Wild Bunch, 1969) 開創的, 但其實應是七俠四義 首先運用 Arthur Penn和森畢京柏均有明確指出, 他們的電影風格是受黑澤明所啟發的。

另外一個印象深刻的場面, 就是箭法精湛的勘兵衛射箭殺敵一幕。 第一個shot影著勘兵衛的利箭一發 , 來一個跳接第二個shot敵人就中箭了。 這種剪接手法, 其實是師承自俄國電影大師愛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的蒙太奇式(montage)剪接理論。 最佳例子就是他的名作'波坦金戰艦' The Battleship Potemkin, 1925) 背後的目的 , 就是令觀眾可以參與其中, 作一個填空的想像實驗 這樣, 更加可以帶出觀眾對片子的主觀感覺。




在片末的一場正邪決戰, 可謂現代動作電影的經典範本。 首先 , 黑澤明運用了暴雨和汙泥去營造戰爭的慘烈氣氛 。十多人用各種利器瘋狂地'刺馬', 敵人不支倒地, 整個人連着馬跌進濕漉漉的泥獰裡, 濺起了遍地的汙泥。 如果澟風在'姿三四郎'裏烘托出了柔道決戰的肅殺, 那七俠四義裏的泥和雨 , 則體現了那場正邪惡鬥的混亂。  攝影方面 黑澤明主要用了近鏡和中鏡去捕捉當時大戰的影像, 這與他在後期作品中 ('影武者''') 運用大量中鏡和長鏡是截然不同的 運用近中鏡的主要目的 , 就是要把觀眾和影像的距離拉近。 觀眾仿佛如置身現場 , 不但令觀眾有參與感和投入感 亦令觀眾對武士的故事產生一種共鳴。 這與在羅生門裏運用大量Close Up 甚至Extreme Close Up 鏡頭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而鏡頭之間加入了不少的跳接 (Jump-Cut Editing), 客觀效果是一個鏡頭是近鏡 , 下一個就變成了中鏡 , 這種距離上的不穩定就為觀眾營造出一種很disoriented的觀感動作頓時就變得刺激萬分了 ! 說實話, 以上我所說的技巧 , 其實都已是現今拍攝動作場面的標準模式。 即使很多動作片導演認為, '流寇誌'啟發了當今所有動作電影的技巧和風格, 相信你也會認同,'七俠四義'才是一眾動作片的祖先!

The Final Battle - Seven Samurai (3/4) Movie CLIP (1954) HD



(二之一)

by Ed Law
22/06/2013

以戲服人 Film Analysis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