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鹿者'(The Deer Hunter, 1978)不但顯現了導演Michael Cimino 的風格和對故事技巧的掌握,片中多位演員的精彩表現和所探索的人文問題,亦為後世觀眾稱道。
'獵鹿者'表面上想探索的問題,是對於越戰的控訴。不過在我看來,重複地針斟這種課題只屬老生常談。更加值得討論的,是究竟戰爭反映了人性中的甚麼特質,和這一種最為大規模的制度暴力對人的心理會留下怎樣的烙印。 我們可以從演技和某些重要的戲份來分析一下!
'獵鹿者'雲集了多位演技派的精彩演出。巧合的是幾位主要演員 - Robert de Niro, Christopher Walken, John Cazale, Meryl Streep - 正值初出茅蘆之時,在小試牛刀之際又已經顯出了老練的技巧。羅拔迪尼路在'獵鹿者'之前亦有兩個經典角色 : '教父續集'和'的士司機'。這三個角色風格截然不同,充分表現了他的精湛演技。基斯杜化華堅在多年的從影生涯演活過不少古靈精怪的角色,不過還是'獵鹿者'裏的演出最為膾炙人口。華堅完美地詮釋了一個經歷了嚴重PTSD的角色,對一切人和事變得冷漠和麻木,只剩下內心的一片空白。這次演出令他勇奪奥斯卡男配角獎!John Cazale是一個很underrated 的演員。他擅於演內向犬儒的小角色,在'教父'中演活了Fredo Corleone, 一位只有能力管理Mickey Mouse Night Clubs的懦弱小人物。可惜Cazale英年早逝,使得'獵鹿者'變成其遺作。值得一提的是,迪尼路和Cazale都是奉行方法演技的藝術家。 在其中一幕, 當迪尼路的角色用左輪手槍指嚇Cazale的角色時,為求逼真和增加壓迫感, 迪尼路竟然要求利用真槍實彈去拍攝! 而Cazale雖然再三檢查槍膛,他亦完全認同迪尼路的見解,表現得十分投入。而全片最著名的一幕,當華堅的角色一槍爆頭死去時,Cimino更是完全放任, 給迪尼路和華堅去自行演繹。兩人只是拍了一次便已經收貨, 是完全的improvisation ! 可見這兩位演員的默契, 和他們投入其角色的程度!
在前文我曾經稱讚'獵鹿者'的故事結構流露出一種古典美。'獵鹿者'劇情建基於傳統的'A-B-A'形式,那就是在西方戲劇理論中'order-chaos-order'的敍事手法。Cimino喜歡在自己電影的第一部份,敍述一些較為生活化的戲份,往往這些枝節位和電影的主線沒有太大關係。導演的目的,是要深刻地塑造每一個角色的內心世界,為主線部份發生的衝突埋下伏筆。'獵鹿者'的頭一個部份,以一場隆重的婚禮為主要場景,細膩地描述了幾位主角對比的性格。 Cimino在這場戲,強調了這個群體的深切關係,朋友們情同手足。這種群體互利的文化其實是美國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可見Cimino深受約翰福特的電影所野響。
可惜再宏大的理想主義,也可以被人性的黑暗所摧毀。'獵鹿者'關注的,或許就是當一個人不能夠消滅那與生俱來的陰暗面時,該怎麽辦?有一些人會選擇沉淪,仿似視而不見;有一些人會擁抱黑暗,甘願成為幫凶。不過真正有理性的人,會藉此機會再次認識自己,得到難能可貴的體會。羅拔迪尼路飾演的Mike便是這樣的一個人。Mike不能算是一個完美的人,他和情如手足的Nick和Steven都在越南經歷過難以忘懷的痛,不過最後當Nick和Steven都身心同時受創時,Mike那健全和堅強的心靈素質令他可以戰勝內心的陰霾,昂然步出。
'獵鹿者'最為著名而又富爭議性的一幕,就是三子在越戰慘被俘虜時,被逼進行俄羅斯輪盤死亡遊戲那一場戲。那就是用一把左輪手槍,隨機地放一顆子彈進入槍膛,然後玩家(這不是狼人殺)用槍指頭,扣動扳機,就會有六分之一機會一槍爆頭!這遊戲是越共士兵押着戰俘落場去玩!這一場戲在當年曾引起極大的爭議:縱然Cimino聲稱有一些剪報資料去證明越戰曾經發生過這些泯滅人性的事,很多人都不相信真有其事,甚至有一些政治人物向國際组織投訴和企圖杯葛此片,但最終都是不了了之。不過亦有一些影評人認為這些人是看錯重點:畢竟'獵鹿者'只是一齣電影,Cimino是絕對有其創作自由的。況且觀眾會懂得分析和驗證那些是史實,那些只是虚構。
其實俄羅斯輪盤,不就是戰爭的象徵? 士兵們拼死地捍衛自己的國家,人微命賤,不知道何時就是自己完蛋的時候。叢林中飛出來的一發子彈,草地上佈滿的地雷,仿似死神對大家的呼唤。當那六分之一機會選中你時,請不要問'何必偏偏選中我'。失意你肯定算是,但這是無理的,是理智不能解釋的。但更加可悲的是,人們往往被逼盲目地去捍衛這些虛幻的空中樓閣,卻不知道只是成為了當權者和政客的上位工具。儘管當時在美國有很多清醒的人知道不應該干涉越戰,堅持宣揚反戰信念,可惜從政者一意孤行,最終那一代的國民亦要付上沉重的代價。
說回我們三位主角在戰俘營裏的遭遇。當Mike感覺到自己和死神越走越近時,情急智生。他假裝要和越共士兵'玩舖勁',竟然把三顆子彈放進槍膛裏。然後他再來一突襲,將面前的越共軍人一槍爆頭!同伴們隨即附和,用機槍瘋狂掃射,殺掉多名越共士兵。據說這一個經典的暴力場面很受影迷歡迎,亦引起了不少後世電影的仿效。最後Mike和Nick等人亦成功逃過鬼門關,不過對他們的心理而言 : 'the damage is done'.
基斯杜化華堅飾演的Nick,是戲中令人頗為印象深刻的角色。Nick這個角色的性格轉變,基本上是電影後半部份的重點,道出了戰爭為人帶來不可逆轉的創傷。當Nick被送進醫院時,他登時出現了精神上的崩潰,很多人認為華堅那一幕的表現就是令他贏得金像獎的原因。Nick後來抽身而去,Mike和同伴回國後失去其音訊。後來明查暗訪後發現Nick還在越南西貢,在一個不良商人的利誘下參與賭命的俄羅斯輪盤遊戲,以賺取糊口的金錢!
'獵鹿者'有一個令人動容的高潮,那一幕自然真摯的情感令人難以置信。Mike和Nick终於在賭檔中重逢。Nick看來已經忘記了Mike這位故友,他毫無情感,木訥的眼神顯出了對人事的麻木,內心的虛無。Mike徐徐地告訴Nick他們過住共享的時光,漸漸地Nick的心靈再次浮現這些回憶。他對Mike報以一微笑,說了'One Shot'這句經典對白,然後用槍指頭和扣動扳機。命運的安排令他一槍爆頭,死在自己的摯友面前。這是一個悲傷的結局,但我覺得Cimino是必須安排Nick死去的。因為亞基士多德認為,一個成功的悲劇,必須給予觀眾一種catharsis(可譯為精神淨化或情感意宣洩)的感受, 令觀眾在情感上有一種難忘的震撼!那就是說即是英雄最後捨身取義,獲得了精神上的勝利,這才是重點所在。Nick了結自己的生命,是為自己作一解脱,在人性的黑暗中找到救贖。
相對於Nick, Mike似乎找到了一條正面的前路。受到了戰火的洗禮,Mike回家後亦都經歷了一段低潮。在一次他看到朋友Stan (John Cazale飾)玩弄手槍去恫嚇他人時,他一手搶掉Stan的手槍,威嚇Stan去玩俄羅斯輪盤的遊戲。這一個當頭一棒喝令Stan明白了暴力的無理和嚴重性。 另外一幕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Mike回國後再次參與狩獵活動。從前的Mike槍法奇準,擅於獵殺野外的鹿。'獵鹿者'的片名,不但流露着殺與捕的意念,亦暗示了暴力本來就是人性的本能反應。但在這一次Mike看到了一隻很美麗的鹿子,自己若有所思一番後便放下了獵槍,回到休息的小屋裏。有些人認為這一幕是暗示戰爭令Mike麻木,連自己擅長的能力也失去,但我覺得這種解讀是偏向悲觀。在我看來,Mike沒有殺掉鹿子的原因是因為他領悟了人性是有選擇的可能性,在鹿子和自然之間,他感受到人性中還有善的存在。到了最後,只有Mike有勇氣活下去。看來只有經歷過人性最晦暗的時刻,才會懂得抓緊每一瞬間的光明!
'獵鹿者'給我們的啟發,就是縱使善惡必然共存,我們仍要勇於追尋步向光明的康莊大道。這部新荷里活時代的偉大作品,確實值得一看再看!
(完)
(2/2)
by Ed Law
以戲服人 Film Analysis
在前文我曾經稱讚'獵鹿者'的故事結構流露出一種古典美。'獵鹿者'劇情建基於傳統的'A-B-A'形式,那就是在西方戲劇理論中'order-chaos-order'的敍事手法。Cimino喜歡在自己電影的第一部份,敍述一些較為生活化的戲份,往往這些枝節位和電影的主線沒有太大關係。導演的目的,是要深刻地塑造每一個角色的內心世界,為主線部份發生的衝突埋下伏筆。'獵鹿者'的頭一個部份,以一場隆重的婚禮為主要場景,細膩地描述了幾位主角對比的性格。 Cimino在這場戲,強調了這個群體的深切關係,朋友們情同手足。這種群體互利的文化其實是美國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可見Cimino深受約翰福特的電影所野響。
可惜再宏大的理想主義,也可以被人性的黑暗所摧毀。'獵鹿者'關注的,或許就是當一個人不能夠消滅那與生俱來的陰暗面時,該怎麽辦?有一些人會選擇沉淪,仿似視而不見;有一些人會擁抱黑暗,甘願成為幫凶。不過真正有理性的人,會藉此機會再次認識自己,得到難能可貴的體會。羅拔迪尼路飾演的Mike便是這樣的一個人。Mike不能算是一個完美的人,他和情如手足的Nick和Steven都在越南經歷過難以忘懷的痛,不過最後當Nick和Steven都身心同時受創時,Mike那健全和堅強的心靈素質令他可以戰勝內心的陰霾,昂然步出。
'獵鹿者'最為著名而又富爭議性的一幕,就是三子在越戰慘被俘虜時,被逼進行俄羅斯輪盤死亡遊戲那一場戲。那就是用一把左輪手槍,隨機地放一顆子彈進入槍膛,然後玩家(這不是狼人殺)用槍指頭,扣動扳機,就會有六分之一機會一槍爆頭!這遊戲是越共士兵押着戰俘落場去玩!這一場戲在當年曾引起極大的爭議:縱然Cimino聲稱有一些剪報資料去證明越戰曾經發生過這些泯滅人性的事,很多人都不相信真有其事,甚至有一些政治人物向國際组織投訴和企圖杯葛此片,但最終都是不了了之。不過亦有一些影評人認為這些人是看錯重點:畢竟'獵鹿者'只是一齣電影,Cimino是絕對有其創作自由的。況且觀眾會懂得分析和驗證那些是史實,那些只是虚構。
其實俄羅斯輪盤,不就是戰爭的象徵? 士兵們拼死地捍衛自己的國家,人微命賤,不知道何時就是自己完蛋的時候。叢林中飛出來的一發子彈,草地上佈滿的地雷,仿似死神對大家的呼唤。當那六分之一機會選中你時,請不要問'何必偏偏選中我'。失意你肯定算是,但這是無理的,是理智不能解釋的。但更加可悲的是,人們往往被逼盲目地去捍衛這些虛幻的空中樓閣,卻不知道只是成為了當權者和政客的上位工具。儘管當時在美國有很多清醒的人知道不應該干涉越戰,堅持宣揚反戰信念,可惜從政者一意孤行,最終那一代的國民亦要付上沉重的代價。
說回我們三位主角在戰俘營裏的遭遇。當Mike感覺到自己和死神越走越近時,情急智生。他假裝要和越共士兵'玩舖勁',竟然把三顆子彈放進槍膛裏。然後他再來一突襲,將面前的越共軍人一槍爆頭!同伴們隨即附和,用機槍瘋狂掃射,殺掉多名越共士兵。據說這一個經典的暴力場面很受影迷歡迎,亦引起了不少後世電影的仿效。最後Mike和Nick等人亦成功逃過鬼門關,不過對他們的心理而言 : 'the damage is done'.
基斯杜化華堅飾演的Nick,是戲中令人頗為印象深刻的角色。Nick這個角色的性格轉變,基本上是電影後半部份的重點,道出了戰爭為人帶來不可逆轉的創傷。當Nick被送進醫院時,他登時出現了精神上的崩潰,很多人認為華堅那一幕的表現就是令他贏得金像獎的原因。Nick後來抽身而去,Mike和同伴回國後失去其音訊。後來明查暗訪後發現Nick還在越南西貢,在一個不良商人的利誘下參與賭命的俄羅斯輪盤遊戲,以賺取糊口的金錢!
'獵鹿者'有一個令人動容的高潮,那一幕自然真摯的情感令人難以置信。Mike和Nick终於在賭檔中重逢。Nick看來已經忘記了Mike這位故友,他毫無情感,木訥的眼神顯出了對人事的麻木,內心的虛無。Mike徐徐地告訴Nick他們過住共享的時光,漸漸地Nick的心靈再次浮現這些回憶。他對Mike報以一微笑,說了'One Shot'這句經典對白,然後用槍指頭和扣動扳機。命運的安排令他一槍爆頭,死在自己的摯友面前。這是一個悲傷的結局,但我覺得Cimino是必須安排Nick死去的。因為亞基士多德認為,一個成功的悲劇,必須給予觀眾一種catharsis(可譯為精神淨化或情感意宣洩)的感受, 令觀眾在情感上有一種難忘的震撼!那就是說即是英雄最後捨身取義,獲得了精神上的勝利,這才是重點所在。Nick了結自己的生命,是為自己作一解脱,在人性的黑暗中找到救贖。
相對於Nick, Mike似乎找到了一條正面的前路。受到了戰火的洗禮,Mike回家後亦都經歷了一段低潮。在一次他看到朋友Stan (John Cazale飾)玩弄手槍去恫嚇他人時,他一手搶掉Stan的手槍,威嚇Stan去玩俄羅斯輪盤的遊戲。這一個當頭一棒喝令Stan明白了暴力的無理和嚴重性。 另外一幕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Mike回國後再次參與狩獵活動。從前的Mike槍法奇準,擅於獵殺野外的鹿。'獵鹿者'的片名,不但流露着殺與捕的意念,亦暗示了暴力本來就是人性的本能反應。但在這一次Mike看到了一隻很美麗的鹿子,自己若有所思一番後便放下了獵槍,回到休息的小屋裏。有些人認為這一幕是暗示戰爭令Mike麻木,連自己擅長的能力也失去,但我覺得這種解讀是偏向悲觀。在我看來,Mike沒有殺掉鹿子的原因是因為他領悟了人性是有選擇的可能性,在鹿子和自然之間,他感受到人性中還有善的存在。到了最後,只有Mike有勇氣活下去。看來只有經歷過人性最晦暗的時刻,才會懂得抓緊每一瞬間的光明!
'獵鹿者'給我們的啟發,就是縱使善惡必然共存,我們仍要勇於追尋步向光明的康莊大道。這部新荷里活時代的偉大作品,確實值得一看再看!
(完)
(2/2)
by Ed Law
以戲服人 Film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