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6 July 2020

獵鹿者 (The Deer Hunter, Part 1)


'獵鹿者'(The Deer Hunter,1978)這齣電影,在我心中有着獨特的地位。在我第一次觀看這部1970年代的經典時,已經被其魅力和背後的意義所深深吸引。在我看來,如果'獵鹿者'的成功是單純因為宣揚反戰的信息,相信它不會在電影史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優秀的反戰電影何其多,不過能夠像此片一樣地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藝術感,卻是寥寥可數。細看之下,'獵鹿者'對於人情的執着-對於心理和人文問題的探索,才是令其别樹一幟的特質!這麼好看的電影,我又怎能不為大家介紹?


'獵鹿者'是美國導演Michael Cimino的代表作品。Cimino自年青時代已經對電影有熱誠,他尤其喜歡約翰福特(John Ford)和黑澤明的作品。在其繪畫藝術碩士畢業後,Cimino投身廣告創作。機緣巧合下,他得到奇連伊士活(Clint Eastwood)的賞識,邀請他執導一部自己製作的電影 - '沖天炮與飛毛腿' (Thunderbolt and Lightfoot) 。這就是Cimino首執導筒的作品,令自己在電影界小有名氣。初次的成就令這位三十來歲的年輕導演爭取到更大的製作空間。時值越戰完結, Cimino便創作了'獵鹿者'的劇本,執導自己的第二部作品。電影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奪得1978年奧斯卡最佳電影,Cimino 亦贏得了那一屆的最佳導演,風頭可謂一時無兩!不過這位影壇的天之驕子就像古希臘的悲劇英雄一樣,開始顯露自身的性格缺憾。Cimino 的偏執及其強烈的個人主義,令他在拍攝'天堂之門'(Heaven's Gate)時出現嚴重的超支和延期。最後此片不但嚴重虧蝕外,亦得到極為負面的評價。只是兩年的時光,Cimino便被眾人從天國揪進地獄,從此他就再沒有拍過一齣成功的電影。縱使'天國之門'已經成為了電影製作的cautionary tale,此片最終亦得到了後世觀眾為其平反。事實上,沒有人可以否定'獵鹿者'的魅力和成就,而Cimino的導演風格,亦得到馬田史高西斯、吳宇森、昆頓塔倫天奴等電影大師的肯定。 


簡單平淡的情節,往往能為觀眾帶來最深的感動。'獵鹿者'講述幾位情同手足的兄弟,他們本在美國一個工業小鎮過着小確幸般的生活,閒時會到野外進行狩獵的活動。可惜'欲飲琵琶馬上催',美國參與了越南戰爭,他們亦被徵召入伍。那時是為美越對戰的高峰期。幾位主角在越南嘗盡戰爭的殘酷,被活捉後更要強逼參與變態的俄羅斯輪盤遊戲,可真是與命運較量!他們最後避過了死神的追捕,不過他們又能夠治癒內心的創傷,為自己找到救贖呢?


Cimino在繪畫藝術中的才華,充分地表現在'獵鹿者'的構圖風格上。運用了闊銀幕和淺景深的攝影技巧,使得片中的場景如藝術畫的構圖一樣,可以媲美黑澤明電影中對場面調度的智慧。Cimino擅於運用電影語言去勾劃不同場面的情感,他的攝影技巧突顯了主角們在不同環境下的內心活動。在城鎮和鄉郊中豁然開朗的感受,對比於在戰場中的時而陌生,時而侷促不安。在一些緊張和抒發強烈情緒的情節時, Cimino偏向採用主觀的近鏡和特寫式鏡頭,從而引導觀眾的內心所向。電影運用了適度的煽情,可謂恰到好處。


不過在高端技巧的配套下,還需要配合一個穩固的故事情節。在看'獵鹿者'的故事時,可以感受到Cimino的宏大志向。他的故事不只是純粹集中在越戰部份,他也探索了主角們在戰前戰後的經歷。在故事的第一部份運用了頗長的篇幅去探索幾位主角的性格和關係,儼如'教父'一樣花了三十分鐘才入正題。其實在其前作'沖天炮與飛毛腿',他亦都有採取類似的編劇策略,刻劃幾個人物性格上的對立,從而預視他們最終在搶劫行動的失敗。在這個凡事都'最緊要快'和'講重點啦'的年代,Cimino的舉措顯得份外有膽識,亦見其掌控劇力的才華。'獵鹿者'結構嚴謹,三場戲(Three Acts)的結構很像森畢京柏(Sam Peckinpah)的上佳作品'流寇誌'(The Wild Bunch),表現了一種古典的格律美。關於越戰的優秀電影着實不少:像'現代啟示錄'和'烈血焚城'這類作品,導演偏於着重人物心理的刻劃; '殺戮戰場'是一部受歡迎的作品,惟奧利華史東把情節處理得簡約,使其化成一場正邪對立的橋段。用這種二分法的策略去詮釋複雜的歷史問題看來流於膚淺。'獵鹿者'不但有着令人難忘的戰爭場面,故事情節又流露出真實的情感,確實為一部史詩感強烈的經典作品!

(1/2)

by Ed Law
以戲服人  Film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