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半 (8 1/2, 1963)是意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經典作品。 費里尼視人生如夢, 所以他的作品都穿梭於夢幻和現實之間。 而費里尼式(Felliniesque)
這個字和'騎呢'也結下不解之緣。 他的電影不但影響了後世眾多的電影執導, 而且亦影響了流行文化: ‘狗仔隊’ (paparazzi)這個詞,
就是源自費里尼的經典作品La Dolce Vita (1960) 。 而當年 8 1/2 更加勇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
8 1/2 可以說是費里尼最個人的作品。 片名8
1/2是指費里尼正在拍攝第八部半的電影。 很多人認為, 故事的主角Guido其實是費里尼的化身。身為電影導演的Guido正在拍攝一部新的科幻片。但他一方面遇上了腦塞(writer's
block)的問題, 另一方面又要面對家人, 電影公司, 以至傳媒的壓力。
Guido心感無處可逃, 唯有沉醉於虛幻中。 在這個‘夢之旅程’裏,
Guido穿越時空, 重新探索自己的回憶, 面對自己的過去。 當對每一件往事有了新的體會時, 他終於有了拍攝的靈感了!
如果你是用心去創作的話, 8 1/2肯定會為你帶來共鳴!
Guido其實就是費里尼的化身: 因為費里尼的精神, 一向都是貴乎原創。 片中最‘爆’的一幕, 就是當Guido面向鏡子, 鏡中的影像竟然是費里尼本人!
Guido和導演兩人是一銀兩面, 自然不言而喻。 創作的意義, 就是要與眾不同, 不會甘於隨波逐流或是受人所標籤。 就如夢境裏交通擠塞一場戲, Guido在車裏悶熱得透不過氣來,
而在道上其他車子裏的人, 個個都木無表情, 看似毫無情感。 人性的冷漠, 在費里尼的另一部作品‘Casanova'表達極致。 只顧感官享受的主角Casanova與機械娃娃(mechanical
doll)偏偏起舞一幕, 最能表現到這個人性的危詭。
大塞車其實比喻一種苦無靈感的困局。 Guido被困在無止境的車陣裏, 不能揮灑自如。 這就像李白的樂府詩'蜀道難'一樣:
險要的地勢, 是在暗喻一種被困(stranded)的情況。 詩中有很多句都不是在說無路可走, 而是路不好走。 這種困局就給予人們一種難若登天之感, 所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我又看到8 1/2和蜀道難另一個有趣的互動: 在8 1/2裏Guido面對的一個困局,
就是中年危機 。根據考究, 李白應是在大約在四十歲左右撰寫'蜀道難'的。 詩中描述的困局, 有如比喻人生到了某一階段, 前路茫茫之感, 可謂觸景生情。 所以,
此詩除了表現一些政治隱喻外, 看來也有暗示中年危機的意思!
說回 8 1/2
。 我們的主角雖然被困住了,
但他還是企圖擺脫束膊 , 那管只是半分鐘的自由。 他突然離開車箱
, 在晴天中飛翔, 進入白茫茫的雲海。 不過經過了瞬間的優哉游哉,
還是要回到現實。監製騎著馬在海灘上奔馳, 一個中長鏡令我們和他的距離拉得很遠。 他叫人拿繩子把Guido從天上拉下來。 縱使飄逸到了九霄雲外, Guido還是要被召回凡間。 可見, 藝術家可以天馬行空,
但最後還是要面對公眾。
那Guido/費里尼為什麼不願面對呢
? 因為那些所謂的評論家 , 太多問題要問了。 他們發問的目的,
並非為了求真, 而是想把創作者定性為一類人, 然後上綱上線, 口誅筆伐。 說到藝術創作, 就是要探索一些未知的領域。 即使找不到完美的答案, 也是不足為奇的。
Guido心中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所以他便選擇了默不作聲。 沉默, 也可以是一種表態。
Guido漫遊了時間長廊後, 最後返老還童 , 與他相遇過的人手拉著手跳起舞來。 不久以後 , 他們就一個一個地離開Guido 。 人生有很多時候要與人交往, 但是當面對生命時, 都是要依靠自己。 只有對自己誠實, 才可以活出生命的意義, 邁向真確的(Authentic)人生。
有如‘八部半’的夢幻, 也可為現實帶來啟發!
by Ed Law
09/11/2013
以戲服人 Film Analysis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