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6 October 2013
還是沒有電視看
小時候, 每一位小朋友都會對那個形象百變的公仔箱深深著迷。 不過, 母親總是有辦法棒打鴛鴦, 令他的孩子做功課, 彈鋼琴, 吹長笛。 年紀輕輕, 小孩子已經懂得抗爭: 一小時, 半小時, 十五分鐘也好, 儘管最後看到的,可能只是一節的少女動畫。
年紀稍大, 孩子發現了有‘電影’這個玩意兒。 不過基於電影分級制, 好戲依然不可以盡收眼簾。年輕人不能看如‘受難曲’般具教育意義的好片, 唯有期待這些佳作會在電視上重播。 電視台早有準備: 他們已經刪剪了最‘好看’的部份。問題是, 電視台的唯一考慮因素是收視, 如果播映節目不是為了引起話題, 那你播這些重口味A貨來幹啥?
長大了, 大家都擺脫了年齡的限制, 但還是沒有電視可看。 這不是說沒有看電視的自由, 而是說沒有選擇優質節目的自由。 電視台真的和節目質素有關嗎? 我翻查了香港電影史資料, 發現在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中期, 那些在票房上十分成功的電影(票房達到三千五百萬, 甚至四千萬港元),往往都是各路人馬傾巢而出。在電影的世界, 從來都不會分這些電視台的疆界, 所以便能夠集思廣益。 電影界佳作頻頻, 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一個電視節目成功與否, 和它是甚麼電視台的出品是沒有關係的: 最重要的是節目本身的質素和創意。 如果永遠只從—個電視台的角度去想, 又能闖出甚麼新天地?
現在我們看到—個正在冒起的電視台。 他們準備充足,更把部份節目發放到網絡世界。 群眾普遍認為這個電視台勢將為香港電視界帶來一番新景象。 可惜, 決策者竟然加以否決, 更拒絕道出不予發牌的原因。 這彷似‘一番盆冷水倒頭淋’, 但看見這羣熱情的人的苦功都付諸流水, 這才是最痛心。 如果其他電視台要找尋編寫悲劇的靈感, 這便是最好的素材- 至少, 不用再翻炒舊橋了。
長大了, 還是沒有電視看。
秋水E人
16/10/2013
Labels:
秋水E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