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舉行的’法國五月’活動中,重映了不少經典的法國電影。其中一部就是由左派法國新浪潮導演雷奈(Alain Resnais) 執導的經典電影’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at Marienbad)。此片在藝術電影世界享負盛名,原因是此片的意思極為難懂! 雷奈捨棄一般電影正路而富邏輯性的敘事結構,用跳躍式,不順序的敘事方式,再加上不少具夢幻風格的影像,令整部電影疑幻似真。雷奈曾經揚言,即使在戲院放映此片時把菲林的次序調亂,亦不會影響故事的發展,因為他創作此片, 根本沒有把敍事的邏輯放在考慮之列。這個說法恰恰同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的一句名句相映成趣:電影當然是要有頭,中和尾;但不一定要這個次序!
說回雷奈。雷奈算是當年法國新浪潮的一位代表人物。但他並不屬於高達,杜魯福等為代表的一伙人。 他們自稱為Hitchcoockian- Hawksian, 因為他們尤其推崇希治閣和霍華德(Howard Hawks)的作品。 雷奈是較為接近迪美(Jacques Demy),華妲(Agnes Varda)等導演所屬的左岸派系。縱然如此,雷奈的風格可算是十分獨特。他的風格,明顯地受到如Marcel Proust等現代主義作家所影響,作品中都流露着如那些作者喜歡使用的意識流敘事風格。他的電影往往偏離於傳統的電影敘事法則,加上頗為着重人物內心的特寫,及思考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之間的微妙互動。所以,很多人會把雷奈和電影大師褒曼(Ingmar Bergman)和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相提並論。幾位電影作者的獨特風格,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光影舞台爭妍鬥麗,開啟了歐州藝術電影史的重要一章。'砂之女'導演敕使河原宏,亦都深受雷奈的影響,在其不少作品亦能察覺到他和這位法國電影大師在風格上的互動。
雷奈在電影中最喜歡探索的主題,是關於記憶和回憶的課題。他尤其喜歡了解關於創傷的回憶,在其'夜與霧','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倫巴'中都時有對此着筆。不論是殘酷戰爭帶來的創傷,失戀帶來的不爽,以至對曖昧情感的回味,雷奈用故弄玄虛的影像和獨特的攝影角度,挑動觀眾思緒,從而找出令自己信服的主觀詮釋。在'去年在馬倫巴',三位主角回憶去年在一個地方,大家相互調情,譜出一段入心入肉,卻又疑幻似真的曖昧關係。雷奈以非線性敘事和碎片式的影像,讓觀眾去猜度究竟幾位主要角色的所見所聞,孰真孰假。是他們真實的經歷嗎?還是在心靈上無意識地作出了扭曲?抑或是,事情根本就没有發生過,只是他們內心想像的一曲餘韻?雷奈不是判官,他不會怒叱'你講大話!',他在片中留下一層又一層的線索,誘發觀眾去建構自己想像出來的版本。
可以加上一個最後的註腳,但由於背後概念深入,所以不宜在此詳談。法國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曾經寫過兩本關於電影發展的哲學書籍。此君在書中對雷奈致以近乎最高的評價,認為雷奈最能表現其推崇的電影藝術概念-'時間影像'(Time-Image)的電影大師。其實雷奈在其作品中,對時間具開創性的詮釋,就是他可以在電影藝術中佔一重要席位的原因。運用長鏡頭, 非線性敘事手法和夢幻式影像,會把觀眾抽離於理所當然的時間軸,令到觀眾從被動地接受敍事的前因後果,變成主動地建構故事,從而探索時間的本質。夢幻式影像跳脱了時間的基本法則,而長鏡頭摒棄了蒙太奇式剪接手法,令觀眾不用集中於電影人選擇性地想他們集中的情節部份,而原汁原味地感受整個過程,由時間自身去說故事。雷奈的電影,給予了觀眾在主流電影難以發揮到的想像空間。
俯首拾起遺忘了的絲絲回憶,你又會否有心去尋回時光那飄忽的軌跡?
by Ed Law
以戲服人 Film Analysis